<th id="1dmsg"><option id="1dmsg"></option></th>
    <pre id="1dmsg"><em id="1dmsg"></em></pre>

  1. <th id="1dmsg"><option id="1dmsg"></option></th>

  2. <th id="1dmsg"><option id="1dmsg"></option></th>
    <th id="1dmsg"><sup id="1dmsg"></sup></th>

      <th id="1dmsg"></th>
      <big id="1dmsg"></big>
    1. <th id="1dmsg"><video id="1dmsg"></video></th>

    2. <big id="1dmsg"></big>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專題回顧 > 全省地質工作會議交流材料
          勇當地質排頭兵 建設一流地調院
          發布時間:2007-01-17 00:01  來源:  [ ]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是從事全省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直屬省國土資源廳管理的科研事業單位。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地質勘查工作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勇于創新,開拓進取,努力做好公益性地質工作,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事業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障。幾年來,我院先后榮獲部省級科技成果獎勵30項,其中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

            (一)堅持以人為本,構建一流人才高地。“十五”期間,我院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制定激勵政策,采取引進、培養、造就、提升等手段,努力構筑人才高地,取得較好效果。引進人才。我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來引進人才。對新引進的博士、碩士采取發放一次性住房補貼和兩年內享受特崗津貼的扶持政策:博士住房補貼20萬元,特崗津貼每年2萬元;碩士住房補貼12萬元,特崗津貼每年8000元。幾年來共引進博士3名、碩士20名。培養人才。對原有碩士以上學位人員和在職委培取得相應學位的人員,發放一次性補充住房補貼,博士4萬元、碩士2萬元。所有委培研究生,單位均承擔70%的學費,取得相應學位后還給予適當獎勵。幾年來,共投入70余萬元,委托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高等院校培養在職博士、碩士研究生28名。造就人才。每年開展一次內部學術論文交流活動,通過交流互促互進。出臺了學術論文發表獎勵制度,最高獎勵額度達1萬元,激發了科研人員學術研究熱情。“十五”期間,科研人員在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26篇、著作10多部。制定了院突出貢獻技術人員獎勵辦法,最高獎勵12萬,為人才脫穎而出搭建平臺。目前我院擁有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人才1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5名、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名、“333”工程培養對象6名、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4名。提升人才。2006年5月,我院經國家人事部批準,在全國省級地調院中率先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利于我院加快地質人才開發,加強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增強礦產資源勘查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在更高層次上為全省乃至全國地質科研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二)加大裝備投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為保證高效開展地質工作,我院遵照“精兵+現代化設備”的指導方針,幾年來,抓投入促發展。“十五”期間共投入2030萬元,購買了先進的分析儀器和改造實驗室,力爭建設全國一流的測試實驗室;投入270余萬元購買了先進的物探儀器設備,為東部地區攻深找盲做好準備;投入248萬元,購買了先進的測量設備,為蘇錫常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做好服務。加強內部機構調整,加大三項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了符合地質調查工作性質和特點的崗位管理制度、聘用制度和靈活的分配制度;建立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并率先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內部認證;制定了以《地質項目管理辦法》為主線的規章制度35項。這些制度的建立,有力促進了人才合理流動,實現“能者上、庸者下”,優化了人員配置。加大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實行崗位工資、計件工資、項目工資和年薪工資等多種分配形式,徹底打破了事業單位傳統的事業工資分配制度,使得報酬與職責、收入與成果直接掛鉤,獎優罰劣,優勝劣汰,充分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三)服務江蘇“兩個率先”,科研項目碩果累累。“十五”期間,我院先后承擔了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土資源部重大基礎地質科研、資源與環境科技攻關以及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發展計劃項目100余項,提交了80份成果報告,優良率達100%。

            1、實施《江蘇省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與監測》項目,為我省經濟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該項目是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實施以來最大的部省合作項目,也是迄今為止對全省土壤、生態、環境地質狀況進行的一次全面的、基礎性調查。通過三年努力,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累計采樣面積9.6萬平方公里,采集樣品12.5萬余件,分析測試了約3.4萬件各類樣品的52個元素,完成了300多個1/5萬圖幅,獲得最新調查數據約184萬條,被稱為我省地表地學填圖的“基因工程”。全面建成了控制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的長三角江蘇域地面沉降監測網,建成7組分層標、12座基巖標、249個gps標石,形成國家一級gps監測點67個。構建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促進了全省地質災害規劃防治工作。

            2、深入開展地熱資源調查,促進調整我省能源結構、改善環境質量。從2002年起,我院對全省地熱資源開發進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2004年在張家港市西張地區打出了蘇南平原區第一口成功的地熱深井,此后,我院勘查選址的溧陽市天目湖地區地熱鉆井也相繼出水,使得江蘇地熱資源勘查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此,省政府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地熱資源調查與開發應用研究。據初步資料顯示,全省地熱資源可劃分出四大地熱資源分區、16個地熱資源遠景區和50個地熱資源預測區。初步估算,在1000-3000米深度范圍內,地熱可采資源量折合標煤約56億噸。

            3、戰略性地質找礦工作成績顯著,為我省提供一批戰略資源儲備。“十五”期間,我院加大對重要礦產資源的勘查力度,在有色金屬、稀有金屬、非金屬礦產勘查項目的找礦成果有了明顯的突破,先后提交礦床規模中型~超大型礦產地8處。在蘇州善安浜發現鉭鈮礦,資源規模達超大型,排名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在蘇北超高壓變質帶內發現資源量達大型規模的新沂金紅石礦床,查明礦體8個,提交金紅石資源量170多萬噸,取得了我國變質巖地區金紅石找礦的突破;在上黨火山巖盆地中發現并評價的沸石礦,資源總量5億多噸,達超大型規模;在盱眙境內探明儲量位居世界前列的特大型凹凸棒石粘土礦;徐州沛縣封新莊鐵礦、鎮江韋崗太陽山鐵礦、蘇州雞籠山鉛鋅銀礦、江寧燕子口金礦等項目的找礦工作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4、完成全省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認真做好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十五”期間,我院先后完成了全省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全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8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和防治規劃、完成了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京福、寧淮高速公路、滬寧高速公路拓寬工程、滬寧高速鐵路、南京地鐵等1000多項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6項城市新區選址地質環境論證以及蘇錫常地面沉降預警預報和江蘇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由于防治工作措施得力,減少各類經濟損失約210億元。編制完成《江蘇省礦產資源規劃》、《江蘇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和《江蘇省地質勘查規劃》等省級專項規劃,帶動了市、縣(區)礦產資源規劃的開展,為全省礦政管理做出了貢獻。

            5、實施南京地質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力爭把博物館建設成為我省重要的地質科普場所和教育基地。目前,南京地質博物館老館改造工程已結束,并于2006年10月28日重新開館。博物館二期工程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實施中。新館建成后,展廳將由現在的4個增加至9個,以聲光電模等高科技手段完美重現地球科學發展、生命演化的整個過程,充分發揮其面向社會和廣大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學術研究、海內外交流窗口的重要作用。同時,我院還建成適應我省新材料領域產業發展需求的公共分析測試服務平臺-江蘇省無機材料專業測試服務中心。率先實現我省新材料產業領域檢測資源共享,完善了我省無機新材料研究領域產業鏈。

            作為承擔全省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勘查工作的“龍頭”,我們將始終落實國務院《決定》和省政府《實施意見》的精神,從“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的高度出發,抓住機遇,奮力開拓,努力完成省政府提出的加強地質工作六大任務,推動全省地質勘查工作又好又快發展。“十一五”期間,我院將繼續以國家、省部級重大地質科研項目為依托,圍繞重點發展領域和社會發展需求,加強國內國際合作交流,不斷提升地質調查方法技術水平和研究水平;提升地質科研工作轉化為社會經濟效益的應用性研究;加強地質調查工作中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基地,培養和造就一批勇攀地質科學高峰的地學新人。重點做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重點區帶、重要緊缺礦種礦產勘查。長江中下游鐵銅成礦帶在我國鐵銅礦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要抓住國家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十一五”統一部署的機遇,爭取多方支持,加大投入,應用新技術新方法,力爭在鐵銅多金屬礦產勘查中取得歷史性的新突破。同時,進一步做好危機礦山勘查工作,解決省內重要危機礦山的接替資源問題,為江蘇礦業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二是認真做好全省地質環境調查與地質災害防治、地下水資源污染調查與防治工作。長期監測長三角(江蘇域)尤其是蘇錫常地區的地面沉降,減緩沉降速率,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地質環境保障。

            三是組織實施全省地熱資源調查與開發應用研究。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關注地熱資源勘查開發的形勢下,爭取在勘查理論和技術方法上突出創新,努力實現重要的地熱資源遠景區建立十處以上的地方性的地熱第一井,勘查評價一批新發現的地熱田。同時做好地熱資源開發應用示范工作,讓地熱資源真正成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在江蘇大地得到高效應用,努力為生態江蘇建設作貢獻。

            四是重點加強城市地質工作。我國的城市化是全球研究的熱點,我省的城市化發展速度更快。我院將努力統籌全省基礎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的深厚基礎和技術優勢,做好重要城市地質工作。加大技術投入和先進勘查技術方法應用,為城鄉規劃和地下空間利用提供地質資料和設計依據,發揮地質調查的基礎性、前瞻性作用,服務于經濟都市群的建設。

             

          免费特级黄片,18以下禁止观看的1000部视频,亚洲永久免费精品网址,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