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1dmsg"><option id="1dmsg"></option></th>
    <pre id="1dmsg"><em id="1dmsg"></em></pre>

  1. <th id="1dmsg"><option id="1dmsg"></option></th>

  2. <th id="1dmsg"><option id="1dmsg"></option></th>
    <th id="1dmsg"><sup id="1dmsg"></sup></th>

      <th id="1dmsg"></th>
      <big id="1dmsg"></big>
    1. <th id="1dmsg"><video id="1dmsg"></video></th>

    2. <big id="1dmsg"></big>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專題回顧 > 第52個世界地球日 > 江蘇自然資源新成果
          “十三五”時期,江蘇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的主要成就
          發布時間:2021-04-16 17:04  來源:  [ ]

            “十三五”時期,全省自然資源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決策部署,按照“優空間、護資源、促發展”的工作主線,落實“講政治、勇擔當、走在前”的工作要求,深入開展“五抓五促”專項行動,圍繞“六穩”“六保”,全力保障好糧食安全、經濟發展、民生建設和安全穩定,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克難奮進,積極開展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與用途管制制度建設,持續推進自然資源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大力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著力健全自然資源管理制度和法治體系,切實維護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的自然資源保障。
            (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推進建立省、市、縣、鄉“四級”,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三類”的江蘇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科學編制《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整體謀劃新時代江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快推進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嚴格建設用地總量與強度控制,2018年土地開發強度21.68%。劃定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陸域)8474.27平方公里,劃定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海域)9676.07平方公里。開展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糾錯機制試點,研究江蘇省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導則,探索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體系。推進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改革,堅持計劃供給與實際需求相統籌、用途管制與空間規劃相統籌、重點保障與區域協調相統籌。“十三五”以來,對省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項目和重大民生工程用地用海做到應保盡保,省級共批準建設用地11.89萬公頃(178.30萬畝),涉及農用地8.31萬公頃(124.59萬畝);累計批復用海484宗,面積約9.37萬公頃(140.53萬畝)。
            (二)資源保護與生態修復成效顯著。構建具有江蘇特色的“責任+激勵、行政+市場”耕地保護機制和以績效為導向的激勵機制。簽訂新一輪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22.31萬份。建立各級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平臺、自行協商、省配給等方式相結合的省域內補充耕地指標跨市域易地調劑機制。繼續強化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與保護,全省耕地保有量為516.33萬公頃(774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392萬公頃(5880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切實保障糧食安全。積極探索礦地融合新機制,建設徐州、宜興等礦地融合發展示范區。推進綠色礦山與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嚴格實施生態公益林占補平衡措施,強化濕地保護。實現部省發證固體開采礦山綠色礦山創建全覆蓋。省級以上公益林穩定在38萬公頃(570萬畝),全省濕地保有量282萬公頃(4230萬畝),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8.9%。積極開展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完善各類型整治和修復項目技術標準,著力健全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制度體系。“十三五”以來,共實施土地整治項目80404個,整治規模48.07萬公頃(721萬畝),其中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面積7333.33公頃(11萬畝),投入資金約30億元。全國首創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指南,明確修復礦山213個,面積1003.56公頃,超出部下達任務22.56公頃。
            (三)自然資源利用效益持續提升。落實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措施,實施節約集約用地“雙提升”行動計劃,推進工業用地供應方式改革,開展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關鍵技術探索,研發先進節地技術與節地模式,完善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供地結構不斷優化,建設用地產出效益和節地水平不斷提升。“十三五”以來,全省建設用地土地供應存量占比從49.16%提高到65.36%,建設用地地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3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了26%,節約集約成效持續顯現。持續推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三五”期間,嚴格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要求,完成全省年采礦量不超過2.1億噸和礦山數量不超過960個的總量控制目標。礦產企業年平均采掘量從2015年的18萬噸增長至2020年的XX萬噸。7項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被自然資源部列入全國推廣應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目錄。開展圍填海現狀調查,制訂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清單,有序推進解決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全省總計減少填海面積840.77公頃(1.26萬畝),占已批準尚未完成圍填海總面積的42.36%。
            (四)自然資源民生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在全國率先實現設區市城市地質調查全覆蓋。完成基礎地質調查1.77萬平方公里。晶質石墨等新興戰略資源、蘇北盆地地熱(干熱巖)以及淺層地溫能等綠色清潔能源勘查工作取得突破進展。地質災害預警監測與防控成效顯著,實現地質災害險(災)情連續十七年無人員傷亡、無較大財產損失。系統集成農村建設用地管理政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單列5%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用于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單列掛鉤計劃支持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不動產登記工作全國領先,頒發了全國第一本不動產權證,在全國省(區)中率先全面實現不動產統一登記,率先全面實現房屋交易、繳稅、不動產登記“一窗受理、集成服務”辦理模式,率先實現一般不動產登記3個工作日內辦結。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取得標志性成果,常州市武進區在農村宅基地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以及土地征收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深入探索與有益創新,首次實現資本市場上的同權同價,形成了江蘇經驗、武進模式,形成了一批可復制、能推廣、利修法的制度文件,為《土地管理法》的修訂做出了貢獻。自然資源管理法治建設日趨完善。在全國首個頒布實施省級不動產登記條例和海洋經濟促進條例,率先完成省級土地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出臺全國系統首份綜合性服務標準,《國土資源“ 四全”服務規范》(DB32/T3420-2018)。
           

          表1 “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免费特级黄片,18以下禁止观看的1000部视频,亚洲永久免费精品网址,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