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1dmsg"><option id="1dmsg"></option></th>
    <pre id="1dmsg"><em id="1dmsg"></em></pre>

  1. <th id="1dmsg"><option id="1dmsg"></option></th>

  2. <th id="1dmsg"><option id="1dmsg"></option></th>
    <th id="1dmsg"><sup id="1dmsg"></sup></th>

      <th id="1dmsg"></th>
      <big id="1dmsg"></big>
    1. <th id="1dmsg"><video id="1dmsg"></video></th>

    2. <big id="1dmsg"></big>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省部要情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圓滿收官
          發布時間:2023-09-28 10:09  瀏覽次數:   來源:   [ ]

              9月27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標志著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圓滿完成,取得了豐碩成果。15時,自然資源部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舉行了返航歡迎儀式。受自然資源部部長王廣華委托,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吳海洋出席儀式并慰問了全體考察隊員。考察隊于7月12日從上海出發,歷時78天,總航程1.5萬余海里,順利完成各項預定任務,在自主裝備研發、新型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在環境關鍵要素長期觀監測方面,考察隊共完成49個站位的海洋綜合調查,布放潛標5套,開展氣象探空142組,完成6個短期冰站和1個長期冰站作業,布放各類拋棄式冰基浮標26套,開展了海面氣象、大氣成分、氣溶膠、海漂垃圾、重力、海水表層溫鹽、剖面海流、冰區海冰和船舶應力測試等工作,取得大量有效數據。
            在洋中脊調查方面,考察隊開展了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定點觀測、地球物理海面走航觀測等,完成海底地震測量、大地電磁測量、地質取樣、潛標布放在內的8項作業。考察隊克服洋中脊區域冰情復雜等不利因素,經過精心組織,成功布放回收7臺海底大地電磁儀和5臺海底地震儀,其中地震儀回收率100%,刷新高緯密集冰區回收紀錄,高效完成預定任務,保障了考察計劃的順利實施,為相關工作開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科學研究方面,考察隊完成海冰、環流、黑碳等國家科技計劃項目44項。借助自主研發的相關觀測設備布放,獲取了浮冰漂移過程中凍結、融化、擠壓破碎或斷裂分離的內部信息,精細化揭示了海冰熱力學和動力學季節性演化特征和內在機理,為海冰模式的優化發展提供了觀測支持;采用新興和前沿技術,首次開展了海冰厚度無人化智能觀測;首次開展多波段合成孔徑雷達海冰觀測,為北極海冰現場考察提供了新的觀測手段;獲取了長時間連續的高分辨率生態環境信息,為北極快速變化下北冰洋生態系統快速響應提供了科學數據支撐。
            在國際合作方面,考察隊圍繞大氣、表層海水和沉積物中的微塑料等立體調查要素,首次在北冰洋考察中開展了中—泰合作,為全球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提供借鑒和參考;圍繞多波束、海底地震、重力磁力等多種測量方式,進一步深化了中—俄加克洋中脊地球物理合作調查,為雙方共同開展北冰洋地質構造研究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9月5日13時55分,“雪龍2”號抵達北極點,考察隊開展了浮標布放、冰芯采集、冰下觀測等為主要內容的冰站調查和多參數海洋觀測、浮游生物垂直拖網、大氣觀監測等海洋綜合調查,這是我國科考船第一次抵達該區域開展相關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填補了我國北冰洋考察在該區域的數據空白,拓展了調查范圍,為微塑料、黑碳等國際前沿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有助于深入了解該區域海冰和洋流變化過程,進一步驗證了我國自主建造破冰船的破冰和調查能力,為高緯冰區航行和開展科考作業積累了寶貴經驗。
            本次考察是在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首次北極科學考察活動,是推進落實海洋強國建設的具體行動。通過本次考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對北冰洋快速變化及其生態響應的認識,為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彰顯了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北極國際治理中的態度和作用。(記者 王自堃)

          免费特级黄片,18以下禁止观看的1000部视频,亚洲永久免费精品网址,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