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1dmsg"><option id="1dmsg"></option></th>
    <pre id="1dmsg"><em id="1dmsg"></em></pre>

  1. <th id="1dmsg"><option id="1dmsg"></option></th>

  2. <th id="1dmsg"><option id="1dmsg"></option></th>
    <th id="1dmsg"><sup id="1dmsg"></sup></th>

      <th id="1dmsg"></th>
      <big id="1dmsg"></big>
    1. <th id="1dmsg"><video id="1dmsg"></video></th>

    2. <big id="1dmsg"></big>

          政府信息公開
          首頁 > 信息公開
          索  引  號 014000060/2009-01308 分        類 “十一五”及以前
          發布機構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 發布日期 2009-12-15
          標        題 2008—2015年江蘇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文        號 主  題  詞
          內容概述
          時        效
          2008—2015年江蘇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江蘇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2008—2015年)

          (摘要)

          總則

            《規劃》是江蘇省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綱領性文件,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的重要依據。

            《規劃》以2007年為基期,規劃期為2008—2015年,展望到2020年。

          礦產資源的基本形勢

              一、礦產資源及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礦產資源概況

            截止2007年底,已發現各類礦產133種,發現礦產地1000多處。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65種,礦產地596處。查明資源量列全國前五位的有鈮鉭礦、凹凸棒石粘土、泥灰巖、方解石、陶瓷土、膨潤土。

            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江蘇省沿著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之路,認真落實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省、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區域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全面小康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占全國1.06%的國土面積、3.91%的耕地上,養育了占全國5.79%的人口,貢獻了占全國10%的GDP和財政收入,吸引和使用了占全國1/4的到帳外資。

              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管理情況

            首輪礦產資源規劃得到實施

            公益性地質調查完成了規劃確定的“十五”目標任務。年礦石開采總量實現了控制在2.2億噸左右的目標要求。“十五”末,全省礦山數量比規劃基期減少了62.9 %,遠高于減少25%以上的規劃目標。大中型礦山比重由1.15%上升到10.9%。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僅為6.5%,遠低于35%的目標值。

            地質調查與礦產勘查取得新進展

            完成1∶5萬、1∶25萬區域地質調查4667平方公里和78218平方公里,分別占國土面積的45.49%和73.65%;地熱資源調查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初步圈定了地熱遠景區。7年來,新增礦產地111處;銅鉛鋅多金屬礦產新增資源儲量31.2萬噸,非金屬礦產新增資源儲量45.5億噸。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趨于科學合理

            礦山平均規模由2000年的4.67萬噸提高到8.69萬噸。采礦業產值由2000年的95.83億元提高到2007年的249.19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4.6%。采礦業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0.47%。煤、鐵、鉛鋅、硫、磷、巖鹽、芒硝、高嶺土等主要礦種的“三率”指標達到了全國先進水平。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及地質災害防治成果突出

            全省通過多渠道籌措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8億多元,治理廢棄礦山300多個,治理面積3450多公頃,治理率近20%,煤礦礦區塌陷地土地復墾率26.6%。蘇州市、江陰市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率已超過70%。環太湖風景區、寧滬高速兩側可視范圍、盱眙縣城區、徐州城區等重點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效果。

            生態礦業建設有了良好開端

            礦業循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樹立了生態礦山、生態礦業示范縣(市)典型。生態礦業發展度0.553,已接近初級發展等級;生態礦業協調度為0.516,處于勉強協調狀態。

            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質工作有待加強。地質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礦產開發要求還不相適應。礦產勘查投入不足,省內礦產資源保證程度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一批重點礦山后備資源缺乏。

            2、礦產資源利用方式尚待改進。礦山企業尤其是磚瓦用粘土礦山企業的“多、小、散”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部分市縣的磚瓦用粘土礦山企業數量不減反增。資源開發整合尚需加強,礦業結構和布局有待進一步調整優化,資源綜合利用程度有待提高。

            3、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率和礦區土地復墾率不高,任務十分艱巨。治理資金瓶頸突出,相關政策措施尚未完全到位。

            4、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礦政管理工作精細化程度不夠高,現代市場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市場主體的活力還不夠強。

          指導原則與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市場調節機制,加大地質找礦力度,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堅持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提升礦業結構,優化空間布局,推進礦業循環經濟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礦業,實現全省礦業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跨越式發展。

              二、基本原則

            環保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

            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

            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原則

              三、規劃目標

            總體目標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宏觀調控能力進一步提高,分區管理更加嚴格規范,地質勘查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和延伸,重要礦產的“攻深找盲”取得重大突破,危機礦山的資源保障程度有所提高;礦山布局更趨合理,礦業經濟區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得到加強,礦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優化,礦石開采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礦山數量進一步減少;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得到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明顯改善;礦業循環經濟形成規模,生態礦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010年目標

            完成全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完成全省地熱資源地質調查1萬平方公里,完成10個圖幅1∶5萬區域礦產遠景調查,開展第三系煤炭預查2萬平方公里。寧鎮、寧蕪地區“攻深找盲”取得突破性進展。力爭新增資源量煤37億噸;鐵礦8000萬噸;鉛鋅礦50萬噸;金礦25噸;石鹽礦15億噸;磷礦1000萬噸;石膏1.6億噸;凹凸棒石粘土1.85億噸;高嶺土4000萬噸;膨潤土礦7.8億噸;水泥用灰巖礦5000萬噸。

            礦山布局得以優化,礦業經濟區建設初見成效,開發利用區管理得以完善,礦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大中型礦山比例力爭達到22%;礦業循環經濟初具規模,形成一批生態示范礦山,全省生態礦業發展度和協調度分別達到0.767和0.710。

            全省年固體礦產礦石產量控制在2.5億噸以內;礦產資源采選回收率、重要資源綜合利用率保持在全國先進水平;綜合利用的礦山比例達到65%以上。“十一五”期末,全省礦山總數減少13%以上;礦業產值超過300億元。

            蘇南地區基本完成禁采區內關閉露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其他地區治理率達到50%以上;全省治理關閉露采礦山宕口520個,礦區恢復治理面積達2000公頃;采煤塌陷地治理率達到30%;關閉磚瓦用粘土礦山廢棄地復墾率達到66%。礦山廢水達標排放,防止礦山水土流失,建成一批生態礦業示范區或示范礦山。

            地質勘查運行機制和體制不斷創新完善,地質工作社會服務功能得以加強。礦產資源精細化管理程度得到提高。

            2015年目標

            長江中下游(江蘇段)“攻深找盲”取得新成果。力爭新增資源量鉛鋅多金屬礦510萬噸;金礦40噸;銀礦750噸;金紅石(鈦鐵礦)礦(TiO2)200萬噸;鍶礦(天青石)50萬噸;鉭(鈮)礦(Ta2O5)1000噸。石鹽礦85億噸;芒硝礦5億噸;硫鐵礦500萬噸;蛇紋巖礦5000萬噸;蘇北金剛石找礦取得進展。

            礦業經濟區對區域經濟的支持作用得到加強,礦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大中型礦山比例力爭達到25%;礦業循環經濟形成規模,全省生態礦業發展度和協調度分別達到0.890和0.880。

            全省年固體礦產礦石產量控制在2.4億噸以內;礦產資源采選回收率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并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實行綜合利用的礦山比例達到80%以上。到2015年,全省礦山數量比上期減少17%左右;礦業產值達到400億元。

            蘇南地區全面完成關閉露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蘇北地區禁采區內關閉露采礦山的治理工作基本完成,治理關閉露采礦山宕口600個,礦區恢復治理面積達2200公頃,采煤塌陷地治理率提高到40%,已關閉的磚瓦用粘土礦山廢棄地復墾率提高到90%以上。生態礦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地質勘查運行機制和體制更趨完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進一步加強,服務領域得以延伸,服務質量繼續提升。礦產資源管理精細化管理水平達到新的高度。

            遠期展望

            礦業結構和布局更趨優化;開采總量控制在2.3億噸以內,礦山數量再減少12%,重要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程度在全國領先,達到發達國家先進水平;全省關閉露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基本完成,礦區周邊山體資源生態環境基本恢復;采煤塌陷地治理率達到60%;關閉磚瓦用粘土礦山廢棄地復墾率大于95%。形成與生態省相協調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礦業。最嚴格的礦產資源管理制度得以實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管理體制更加完善。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

            加強礦產地質工作,提高江蘇地質工作程度,大力開展礦產資源遠景調查,提供找礦新線索、新靶區。加強國家和省內急需礦種勘查,提高礦產資源保證程度。

              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全省劃定25個調查評價區。在規劃期內,圍繞調查評價區,重點針對煤、地熱等能源礦產,鐵、銅、鉛、鋅、金等金屬礦產,磷、巖鹽、金剛石等非金屬礦產,部署開展調查評價工作,圈定找礦靶區。

            礦產資源重點調查評價項目

            在調查評價區部署開展1∶5萬區域礦產遠景調查30個圖幅。其中到2010年10個圖幅,調查面積4375平方公里。2011—2015年20個圖幅,調查面積8645平方公里。

            全面評估重要礦產資源潛力及其空間分布,為科學部署礦產勘查提供依據。

            開展寧鎮地區鐵銅礦遠景調查評價和寧蕪北段金屬礦產綜合地質調查評價,綜合運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新技術、新方法,全面總結成礦地質條件,建立綜合勘查找礦模式,開展成礦區及其深部礦產遠景預測工作。

            在沿江、沿海、沿隴海等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區域,逐步開展地下水應急戰略水源地評價。

            數字國土工程

            到2010年,完成省級實物地質資料庫、全省巖石數據庫和礦產數據庫建設。2015年,完成江蘇省地質資料目錄查詢數據庫建設、地質資料圖文數字化,逐步完成全省系列地質圖件更新,完成江蘇省1∶5萬地質圖空間數據庫建設,完成江蘇省鉆孔數據庫,完成江蘇省地下水監測信息系統建設和江蘇省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

            到2010年,完成江蘇省山體資源保護與限制開山采石管理信息系統研制和江蘇省地下水監測信息系統建設。2015年,完成全省地質勘查工作程度數據庫建設和維護;按照國土資源部的工作安排,完善探礦權和采礦權信息管理系統。

            開展大中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部署礦山地質環境評價和預測研究。開展全省地質遺跡調查,編制地質遺跡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

              二、礦產資源勘查

            礦產資源勘查區

            將國家級或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質遺跡(地質公園)的核心區,重要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一級保護區,國家級或省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國家級或省級森林公園,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跡保護區等列為禁止礦產資源勘查區。在禁止區內禁止礦產資源勘查活動。

            將開山采石禁采區(帶)列為禁止露天開采礦產資源勘查區。在禁止區內禁止從事露天開采礦產資源的勘查活動。

            重點勘查區

            在成礦條件有利、找礦前景良好的成礦遠景區劃定為重點勘查區。全省共劃定重點勘查區25處,其中固體礦產19處,地熱6處。

            勘查規劃區塊

            在重點勘查區和其他具有一定找礦潛力的區域,劃定勘查規劃區塊。全省共安排煤、鐵、銅金屬等礦產勘查規劃區塊103個。一個勘查規劃區塊原則上只設置一個勘查主體。

            礦產資源勘查準入條件

            1、嚴禁在禁止勘查區內進行勘查活動。新設置的探礦權原則上應位于勘查規劃區塊內。地熱勘查鉆井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得超過1井。

            2、礦產資源勘查活動必須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條件,不得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3、限制外商勘查省內貴金屬(金、銀等)和金剛石礦產,禁止外商勘查省內鎢、鉬、錫、稀土等礦產。

            重要礦產勘查

            鼓勵勘查煤、銅、鉛、鋅、金、銀、鐵、金剛石、磷礦、硫鐵礦等國家和省內緊缺、急需礦產;有重點地勘查地熱、金紅石、鈮鉭、鍶、石鹽、芒硝、石膏、水泥用灰巖、高嶺土、膨潤土、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氣等省內特色、優勢、潛力礦產。鼓勵和引導投資人在重點勘查區和勘查規劃區塊開展礦產勘查工作。

            到2010年,引導開展豐沛煤田和徐州煤田的后備資源勘查,完成徐州利國鐵礦西部鐵礦詳查,鎮江市韋崗鐵礦深部及外圍太陽山地區鐵礦詳查,沛縣姜梨園—新莊鐵礦詳查,寧蕪地區鐵、銅、金多金屬勘查,淮安盱眙和南京六合凹凸棒石粘土勘查,六合冶山鐵礦周邊鐵礦勘查;開展徐州潘塘、建湖西段、揚州和泰州城市周邊、太湖東岸和靖江地區的地熱勘查。

            到2015年,鼓勵和引導礦山企業和投資人開展金壇石鹽礦區地質勘查,淮安無水芒硝、石鹽礦勘探,連云港—泗洪磷礦成礦帶磷礦普查,溧水縣鍶礦普查,南京公雞山—臥兒崗硫鐵礦普查,超高壓變質帶東海段金紅石礦普查,蘇州西部鈮鉭、鉛鋅礦勘查,寧鎮地區中西段、句容盆地周邊、茅山—花山多金屬勘查。

            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

            2010年前,開展徐州夾張和張集煤礦,利國、冶山和韋崗鐵礦,棲霞山鉛鋅礦,云臺山硫鐵礦,連云港磷礦,蘇州高嶺土等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2010后按照國家的安排落實開展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

          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

            全省礦業要通過對資源空間要素和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實行分區管理,促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切入點,以產業升級為核心,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資源開發規模化和集約高效利用;要按照控制開采總量、減少礦山數量、遵守礦山準入、提高利用水平的要求,合理開發與有效保護礦產資源。

              一、礦業區域布局

            構建礦業新格局

            在滬寧沿線優化開發區域,加大限制開山采石力度,建設生態示范礦區。禁采區內嚴禁開山采石,科學布局規劃開采區或集中開采區,壓縮露采范圍,減少露采礦山數量,控制開采規模,堅決制止分散零星開采。新建和延續開采的開山采石礦山規模必須達到中型以上。在重點開采區內,積極引導企業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水平。設立徐州銅山、賈汪、南京芝山和溧陽宜興水泥用灰巖重點開采區,為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型水泥企業提供資源保障。設立金壇石鹽重點開采區,合理開發石鹽,發展鹽化工,支持國家儲氣儲油工程建設。設立南京梅山鐵礦和棲霞山鉛鋅礦為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重點開采區,穩定鐵礦和鉛鋅的開采規模,保障供給。

            在沿運河、沿東隴海線等重點開發區域,加強優勢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深度加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合理開發利用淮安石鹽、芒硝和凹凸棒石粘土資源,大力發展礦產品深加工業,開發系列中高檔產品,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發揮徐州煤炭生產基地和轉運通道的優勢,科學合理利用徐州的煤、石鹽、石膏和水泥用灰巖資源,保障礦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資源枯竭城市的產業升級;扶持連云港磷礦資源的開發,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在禁止開發區和生態功能保護重點區域,禁止或嚴格限制對環境有影響的礦產資源開采活動。

            建設礦業經濟區

            全省設立7個礦業經濟區,圍繞重點開采區礦產資源開發,發展支柱產業,建設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環境友好型生態礦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在徐州礦業經濟區,壯大礦業經濟規模,發展礦業循環經濟。鼓勵發展煤電一體化產業、石膏開采與深加工業、鐵礦開采與加工業、鹽化工產業、石膏開采與深加工業、水泥灰巖開采加工業。

            在連云港磷化工礦業經濟區,充分利用磷礦資源,發展磷化工產業。

            在淮安石鹽芒硝化工礦業經濟區,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的轉變,發展鹽化工產業,逐步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鹽化工產業基地。

            在淮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礦業經濟區,發展凹凸棒石加工產業,促進盱眙縣的凹凸棒石粘土產業盡快躋身于世界先進之列,同時成為支撐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

            在南京礦業經濟區,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發展礦業循環經濟。通過科技創新,發揮技術優勢,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金壇鹽盆鹽化工礦業經濟區,科學利用礦產資源和地下空間資源,發展鹽化工產業,建設油氣儲備基地。

            在溧陽宜興水泥礦業經濟區,采用先進生產工藝和現代化管理手段,建設全國一流的水泥生產基地。

            培育要素市場,開拓省際和國際礦業市場

            大力發展礦產品流通市場,壯大礦產品交易市場等有形礦產品市場,探索建立礦產品期貨市場等要素市場。

            利用連云港港口、長江沿岸、徐州市交通樞紐的有利條件,加快建設煤炭、鐵礦石等省內緊缺和短缺資源的貿易市場和貿易基地。在宜溧地區,培育以建材礦產品為主的交易市場。鼓勵發展南京礦產品物流業、建材交易市場、礦產品期貨市場。

            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立以政府為指導的省際、國際合作,充分利用省外和國外資源。通過投資、合資等方式,在省外尤其是西部地區的資源富集區建立能源等礦產的供應、開發基地。鼓勵和支持企業“走出去”,力求在境外資源勘查和開發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區

            禁止開采區

            1、開山采石禁采區

            全省劃定開山采石禁采區81個,禁采帶33條。在禁采區(帶)內,不得新設開山采石礦山。

            2、其他礦產禁采區

            在全省19個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資源保護功能區和重要城鎮及基礎設施保護功能區內禁止開采礦產資源。

            在蘇錫常地下水超采區,對深層地下水繼續實行禁采。對特殊行業必須開采地下水的活動,應在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實行嚴格的審批和限量開采控制。

            蘇南、蘇中煤炭資源分布區在規劃期內不得采用傳統方法開采。開采磚瓦用粘土資源不得占用破壞耕地。

            限制開采區

            1、開山采石限采區

            開山采石禁采區外的區域劃定為限采區。開山采石限采區內的開山采石活動要科學規劃,控制總量,集中開采。以南京市為試點,在宜興、溧陽、金壇、句容、溧水、高淳、江寧、六合、盱眙、銅山、東海、贛榆等縣(市、區)規劃設定12個建筑石料集中開采區。在集中開采區內的建筑石料采礦權以招拍掛方式出讓,實行總量控制,嚴格礦山準入,按照生態礦山要求建設開發。

            2、地下水限采區

            徐州市七里溝水源地、鹽城市區、大豐和沛縣縣城、大屯等地下水嚴重超采區,為地下水限采區。地下水限采區內嚴禁新增開采井,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和水位埋深。

            保護礦區

            列入省礦產資源儲量表中的目前還不能比較經濟地開發利用的大中型及重要小型、低品位或難選冶的34個礦區,劃定為保護礦區。在礦產資源利用水平達到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行之前,不得破壞性開采保護礦區的礦產資源。建設項目不得壓覆規劃保護礦區。

            重點開采區

            劃定徐州地區煤炭重點開采區、豐縣鹽化工重點開采區、銅山水泥用灰巖重點開采區、賈汪區水泥用灰巖巖開采區、邳州石膏重點開采區、連云港地區磷礦重點開采加工區、淮安鹽硝化工重點開采區、淮安盱眙凹土重點開采區、南京棲霞山鉛鋅礦重點開采區、南京梅山鐵礦重點開采區、溧水芝山水泥用灰巖重點開采區、鎮江-常州金壇鹽盆巖鹽重點開采區、溧陽周城—平橋水泥用灰巖重點開采區、溧陽上黃水泥用灰巖重點開采區和宜興新芳水泥用灰巖重點開采區等15個重點開采區,鼓勵和引導投資人按規劃要求投資開采重點開采區內的礦產資源。

            以金壇鹽盆為示范,積極推進開發利用功能區劃,優化礦產資源和礦山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按照規劃功能合理安排勘查開采活動,促進重點開采區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三、開采規劃區塊

            對煤、鐵、鉛鋅、金礦、鍶礦、熔劑用灰巖、冶金用白云巖、熔劑用蛇紋巖、硫鐵礦、芒硝、鹽礦、磷礦、石膏、水泥用灰巖、高嶺土、凹凸棒石粘土等開采礦種,在重點開采區、礦產資源開發整合重點地區、重點礦區、大中型礦產地劃定開采規劃區塊。開采規劃區塊是礦業權設置和整合的重要依據,一個開采規劃區塊原則上配置一個開采主體,新設置的采礦權原則上應位于規劃確定的開采規劃區塊內。

            全省共劃分開采規劃區塊65個。

              四、礦山準入條件

            新建、改擴建和延續開采礦山除按規定應具備資質條件、提交包括有水土保持方案的開發利用方案外,還必須符合以下準入條件。

            環境保護準入

            新建礦山必須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制度,單獨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并作為采礦權審批的必備要件;對開采活動將造成重大環境影響且難以恢復治理的,實行一票否決。生產礦山的礦山生態恢復治理書面承諾和保證金繳納列入年檢的必備內容。

            安全生產準入

            新建、擴建和延續開采礦山必須符合礦山安全生產規定,進行安全預評價,并具有相應的安全設施。安全設施必須與采礦主體工程做到“三同時”。

            開采空間區域準入

            除經省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外,不得進入規劃劃定的禁止開采區進行采礦活動,不得在禁止開采區內新建礦山。規劃禁采區內的已有礦山企業必須在限定時間內予以關閉。在規劃開采區內的礦山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的采礦活動。

            礦山規模年限準入

            新建礦山開采規模必須與礦山占用儲量規模相適應,限定礦山最小開采規模和礦山服務年限。服務年限大型礦山一般不低于20年,中型礦山一般不低于10年,小型礦山不低于2~3年。不得大礦小開、一礦多開。

            資源利用準入

            新建、擴建和延續開采礦山必須滿足和達到批準的礦山設計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的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率、廢棄物回收利用的要求。生產礦山要限期達到規定的資源利用率水平。

            礦山開采方式必須符合相應的規范要求和批準的礦山設計方案。露采礦山,應采用臺階式開采方式,禁止采用落后的、破壞和浪費資源的開采方法。

            資質準入

            嚴格按照《關于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要求,根據其《分類目錄》進行采礦權的出讓。保護正當合法競爭,參與采礦權交易活動的市場主體,應具有相應資質并符合投標要求。對有違規違紀違法行為的,3年內不得參與交易活動。

              五、礦業結構調整

            調整礦山規模結構

            按照集約高效的原則整合各類礦山,鼓勵和引導礦山企業規模化開采,提高大中型礦山企業在全省礦山中的比重,壓縮礦山數量,對小礦山加大改造整合力度,淘汰技術落后的礦山,關停資源浪費嚴重、礦區環境問題突出、安全無保障礦山。

            全省礦山平均規模2010年達到10.6萬噸,2015年達到11.9萬噸,2020年達到13.2萬噸。全省大中型礦山比例2010年達到22%,2015年達到25%,2020年進一步提高;其中非磚瓦用粘土礦山大中型礦山比例2010年達到50%,2015年達到60%,2020年達到70%。

            省內18種主要礦產新建礦山必須達到規劃確定的礦山最低開采規模要求,其他礦產新建礦山必須達到《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的相關要求。

            改進礦產品結構

            控制原煤生產規模,鼓勵實施煤電一體化工程,著力發展坑口電廠和煤矸石發電等煤電聯營和綜合利用項目。

            形成合理的“鐵礦石采選冶→煉鋼→鋼材”產業鏈,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鼓勵發展精深加工業,控制膨潤土、凹凸棒石粘土初級產品加工;嚴格控制在全省范圍內新上水泥生產線和擴大水泥生產能力,控制發展低強度等級水泥,積極發展高強度等級水泥和特種水泥產品;嚴格控制磚瓦用粘土開采量,加快“禁實限粘”進程,鼓勵以非粘土資源或以工、礦固體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生產新墻材產品。

            提升礦山生產技術結構

            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礦山采選技術和工藝,提高礦產品產量和質量。鼓勵礦山企業通過科技攻關、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努力降低能耗,減輕對環境的污染或破壞。

            重點發展煤層氣開采技術、保水開采技術,鼓勵發展煤炭洗、選項、加工和配煤、水煤漿等技術,加快推動潔凈煤技術產業化;鼓勵發展礦區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技術,積極研發共伴生礦和低品位、復雜難處理礦的選礦與綜合利用技術。鼓勵磚瓦用粘土企業發展燒結粉煤灰磚、煤矸石磚、江(河)湖泊淤泥磚及泥質尾礦磚,開發模數空心磚、微孔磚等生產技術,引導空心磚生產向自保溫、大型化發展。

            倡導邊開采邊治理、濕法開采等生產工藝,落實水土保護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因采礦引發的環境污染或破壞。發展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的建筑材料生產技術,鼓勵和扶持節能、環保型建筑材料的生產。推廣礦山無尾礦生產技術,促進礦業循環經濟的規模化發展。

            調整礦山企業組織結構

            培育、扶植礦產品加工基地和龍頭企業。鼓勵發展大型礦業集團,構建和完善以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產業化協作的產業組織體系。對礦山企業依法開采的礦產資源及礦山企業的生產要素進行重組,高效利用礦產資源,逐步形成以大型礦業集團為主體,大中小型礦山協調發展的礦產開發新格局,實現礦山企業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效益進一步提高,數量進一步下降,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向生態礦業發展,增強礦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省政府批準的礦產資源開發整合方案。對整合對象的生產要素進行重組,合理布局開采礦山,高效利用礦產資源,逐步形成以大型礦業集團為主體,大中小型礦山協調發展的礦產開發新格局。

              六、開采總量控制

            為實現開采總量調控目標,規劃期間,全省重點控制煤、鐵、熔劑用灰巖、冶金用白云巖、芒硝、鹽礦、石膏、凹凸棒石粘土、水泥灰巖、建筑石料、磚瓦用粘土礦產的開采規模。“十一五”期間,建筑石料開采量配置向連云港市適度傾斜,以滿足港口建設需要。

              七、磚瓦用粘土開發利用

            加強指導,編制專項規劃

            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做好市縣級磚瓦用粘土資源合理利用專項規劃,嚴格市場準入,保護耕地,科學布局,注重整合,優化產品結構,推廣節地、節能、利廢、環保方法和技術,做到“邊開采、邊復墾”。

            強化開發利用管理,加大監管力度

            對粘土磚生產企業的取土范圍和規模進行嚴格控制,嚴禁占用耕地建窯或擅自在耕地上取土。按照規劃確定的開采區域,對取土范圍實施“一勘六定”制度,即現場勘察與定界址、定取土時間、定取土深度、定取土數量、定復墾計劃、定補償標準,保證粘土資源管理到位。除保留生產復古材料的小土窯外,對小土窯、小立窯和無土源的18門以下輪窯實行平毀復墾。

            加快“禁實限粘”進程,大力發展新墻材產品

            繼續推進“禁實限粘”,大力發展新墻材,基本淘汰粘土實心磚,進一步壓縮以粘土為主要原料生產的空心粘土制品。

            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鹽城6個省轄市,以非粘土或以利廢為主要原料的新墻材生產比例達55%以上,鄉鎮以上實現“禁實”目標,禁止生產或基本淘汰實心粘土磚,禁止或限制生產實心粘土磚。

            其他地區以非粘土或以利廢為主要原料的新墻材生產比例達50%以上,80%的鄉鎮實現“禁實”目標,大部分地區禁止生產或基本淘汰實心粘土磚,限制生產實心粘土磚。

            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廣節地、節能、利廢環保技術

            因地制宜,推廣泰州和揚州市廢地開發取土、南通市江河淤泥空心燒結磚、蘇州和無錫工業污泥制磚、徐州市煤矸石和粉煤灰制磚及隧道窯燒制、宿遷坯場綠化、常州金壇邊開采邊綠化等資源利用方法、產品生產技術和環境保護措施。

              八、主要礦產資源綜合利用

            堅持“一轉二有三綜合四循環五節約”的原則,加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力度和應用廣度,加強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監測,大力提高資源回收率和共伴生元素綜合利用率,推進全省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發展礦業循環經濟。

            到2010年,全省煤、鐵、鉛、鋅、鍶、硫、磷、石鹽、芒硝和高嶺土等主要開采礦種的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繼續保持在全國先進水平,到2015年基本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對重大采選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循環利用技術等進行先導性和示范性研究與開發,積極開展新能源、新材料礦產等非傳統礦產資源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因技術不成熟,尚不能綜合利用的多金屬共生的采、選固體廢棄物等,可暫不利用,并妥善保護,防止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以企業投資為主體、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資源綜合利用為目標,在全省18個具有較好開采條件的重要資源礦區(田)中,推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礦山和工程建設,樹立礦業循環經濟先進典型,全面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

            堅持環保優先方針,圍繞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建設生態礦業的總目標,以積極推進生態礦山建設和規模化、集約化、清潔化開采為途徑,加強生產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以重點治理區和重點治理工程為著力點,加強關閉廢棄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

              一、生態礦業建設

            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以政策為引導、以現代先進技術為依托,轉變礦產資源利用方式,以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為核心,著力建設重點開采區和礦業經濟區的礦業循環經濟,鼓勵與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有關的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的應用,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建設資源節約型、經濟增長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礦業。

            大力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由末端治理方式向從設計開采到閉坑的全過程預防治理方式轉變。挖掘礦業生產消費各環節的潛力,合理、高效和綜合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逐步構建從礦產資源勘查、采選、加工、消費等過程的循環利用機制,建立與環境和諧發展的新型礦業體系。

            推廣應用礦山地質環境重建技術、“三廢”綜合利用技術、山體復綠技術、潔凈開采與利用技術等應用技術,創新環境價值評估、適宜性評價和優化決策等管理方法。

              二、新建和生產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按照生態礦業建設要求,對全省新建和生產礦山,嚴格執行礦山準入,積極推進和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合理化,礦山廢棄物排放減量化、管理利用資源化、處理存放無害化,采礦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同步化,礦山生產文明化,達到礦山地質環境全面治理、礦山“三廢”基本得到綜合利用、礦山損毀土地全面復墾的目標要求。

            建立完善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督促礦山企業及時足額提取保證金。推廣礦山開采監理制度,確保礦山生產符合科學開采、環保優先的要求,做到邊開采邊治理。新建和生產礦山按要求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經審查合格后實施。

            建設以句容京陽、金壇盤固水泥灰巖開采礦山為典型的生態礦業示范工程,實現開發利用方案設計、采場開采、礦石運輸、廢石綜合利用和環境綠化全過程精細化綜合管理。

            建設以鎮江船山灰巖開采為典型的邊開采邊治理示范工程,實施尾礦綜合利用、礦區環境綠化等工程,改善礦區生態環境。

              三、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

            重點解決歷史時期因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造成破壞和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對生態環境、區域經濟發展造成較大影響的7個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在規劃期內優先安排治理項目。對城市規劃區、風景名勝區、保護區和主要交通干線兩側的露采礦山,進行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山體環境修復工程。

            開展全省煤礦塌陷地治理和磚瓦用粘土采礦廢棄地土地復墾,做到工礦廢棄地環境破壞有顯著改善,礦山地質環境全面好轉。

            到2010年,蘇南地區禁采區內關閉露采礦山基本完成,蘇北地區治理率達到50%。采空區地面塌陷地治理率30%、磚瓦用粘土采礦廢棄地土地復墾率66%。煤礦塌陷地治理面積2000公頃,磚瓦用粘土采礦廢棄地復墾治理面積890公頃。

            到2015年,蘇南地區關閉露采礦山基本完成,蘇北地區禁采區內關閉露采礦山治理工作基本完成。采空區地面塌陷地治理率提高到40%、磚瓦用粘土采礦廢棄地土地復墾率提高到90%以上。煤礦塌陷地治理面積3200公頃,磚瓦用粘土采礦廢棄地復墾治理面積501公頃。

              四、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重點工程

            都市發展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

            1、徐州都市發展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時間:2008—2015年。治理面積314公頃。消除廢棄露采礦山高陡邊坡地質災害隱患,改善徐州都市圈內的礦山地質環境,獲取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保護城區周邊山體生態環境及景觀。

            2、南京都市發展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主要治理幕府山濱江風光帶非金屬關閉露采礦山和吉山—鳳凰山—牛首山關閉鐵礦礦山。

            幕府山濱江風光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時間:2008—2010年,治理面積107公頃。按照南京市城市規劃建成濱江風光帶、恢復幕府山風景區的要求,整治廢礦場及廢石堆,修整地形,穩定邊坡,實施綠化工程。

            吉山—鳳凰山—牛首山鐵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時間:2008—2015年。治理面積1700公頃。對都市發展區內已關停的吉山、鳳凰山、牛首山鐵礦區進行廢石堆邊坡穩定性治理,完善尾礦庫地面防洪排水設施,平整露采坑周邊場地,整治為可供利用和開發的土地資源。

            風景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

            3、環太湖風景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時間:2008—2015年。治理面積1405公頃。整治修復蘇州、無錫、常州境內環太湖風景區的關閉露采礦山,消除高邊坡失穩的隱患,防止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實行綠化工程,應景改造或客土復綠風景區周邊廢棄礦山。

            4、連云港云臺山風景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時間: 2008—2015年。治理面積145公頃。整治修復云臺山風景區內的關閉露采礦山,消除高邊坡失穩的隱患,防止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實行綠化工程,改善風景區的生態環境。

            5、淮安盱眙沿淮風景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時間:2008—2010年。治理面積56公頃。整治修復沿淮地區的露采礦坑,消除高邊坡失穩的隱患,防止水土流失,實行綠化工程,改善沿淮地區的生態環境。通過降坡、綠化、復墾、造景等手段,將盱眙沿淮河關閉礦山地質環境有機融入沿淮河風光帶。

            6、茅山風景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時間:2008—2010年。治理面積72公頃。對關閉茅山風景區內的采石場,復綠、恢復生態景觀,降坡卸載。風景區可視范圍采石場采用客土噴播復綠,修建排水設施,坑面場地與臺階植樹復綠。

            保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

            7、六合—儀征石柱林保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時間:2008—2015年。治理面積62公頃。以桂子山、瓜埠山石柱林為中心,開展邊坡穩定性治理,建設集旅游、觀光和科普為一體的地學旅游科普園區;逐步與捺山、馬頭山、塔子山等石柱林連片保護性開發,促進六合國家地質公園建設順利進行,為儀征捺山石柱林爭創省級地質公園創造條件。

            8、溧陽“中華曙猿”保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時間:2008—2015年。治理面積70公頃。對關停露采礦山進行降坡消險,實行綠化工程,植樹造林,恢復生態環境;建立“中華曙猿”保護區,為申報省級地質公園提供基礎條件。

            9、徐州新沂馬陵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時間:2008—2010年。治理面積14公頃。恢復馬陵山風景區生態環境;建立丹霞地貌地質遺跡保護區。

            交通干線兩側可視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

            10、寧鎮山脈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時間:2008—2015年。治理面積1100公頃。整治修復滬寧高速公路、鐵路及312國道南京—鎮江段兩側的露采礦坑,削平陡立宕口、消除高邊坡失穩的隱患,防止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實行綠化工程,恢復南京東大門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營造南京—鎮江景觀帶。

            采煤塌陷地治理和磚瓦用粘土采礦廢棄地復墾工程

            11、徐州煤田采煤塌陷地環境治理。實施時間:2008—2015年。治理面積5225公頃。盡快使塌陷地轉變為耕地、生態景觀等可利用資源,實現礦區煤炭資源開采、生態環境保護、土地資源再利用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針對塌陷區域所處的位置和治理后的用途,綜合利用礦山固體廢棄物回填、挖塘抬田等工程與生物措施治理塌陷地。重建塌陷地內村鎮的道路、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改造周圍環境,為礦山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12、磚瓦用粘土采礦廢棄地復墾工程。重點進行南京、徐州、蘇州、南通、鎮江、泰州等地磚瓦用粘土采礦廢棄地的土地復墾項目。到2010年,復墾治理面積890公頃;到2015年,復墾治理面積501公頃。

          規劃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策法規及制度建設

            出臺《江蘇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進一步修改完善《江蘇省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收繳及使用管理暫行辦法》。

              二、加強組織領導

            明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責任。將規劃中明確的主要約束性指標和任務納入到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行領導責任制,列入各級領導的業績考核范疇。

              三、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強省級地質調查與礦產勘查隊伍建設。

            建立政府與礦山企業之間的溝通機制,為企業提供充分的規劃實施信息。

            充分發揮市場對礦產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培育和規范礦業權市場,促進探礦權、采礦權依法轉讓。完善全省礦業權一級市場,鼓勵礦業權二級市場的流轉。

            礦山企業要做到邊采邊治、先治后關。各級地方政府負責對歷史遺留礦山的地質環境治理和礦區損毀土地復墾,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

            逐步提高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提取標準。盤活利用關閉破產煤礦礦山存量土地,調整提高采煤塌陷地征收、采煤塌陷地復墾、壓煤村莊搬遷、農作物損失補償標準。

              四、推進技術創新

            積極推廣應用地質找礦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新方法、新技術研究,構建礦山保護和治理的技術方法體系。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示范工程,推進生態礦業建設。

              五、加大資金投入和引進

            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努力增加財政投入,增強投入的政策性導向作用。強化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投融資、進出口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資金投向相關環保項目。

              六、完善規劃體系

            礦產資源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必須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各級政府在制定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時,要納入本《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統籌資金平衡和重點項目安排。

            抓緊編制礦產資源專項規劃和市縣規劃。

              七、加強規劃實施管理

            實行規劃公告制度。

            實行規劃預審制度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實施規劃評估制度。

            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

            逐步建立省、市、縣三級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信息系統。

          江蘇省自然資源廳主辦
          地址:南京市水西門大街58號 郵編:210017
          備案序號:蘇ICP備20041260號        蘇公網安備32010502010187號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政府網站標識碼:3200000059
          當前訪問量:
          免费特级黄片,18以下禁止观看的1000部视频,亚洲永久免费精品网址,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